【一带一路故事】“建”证中巴友谊

来源:水电基础局作者:狄聪进时间:2020-05-22 字体:[ ]

今年5月21日,是中巴建交69周年纪念日。中巴在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友好佳话,正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铁杆兄弟共克时艰的真实写照。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巴铁到底有多铁,我们从水电基础局走进巴基斯坦十二年间的历程沿途追溯,一起寻找答案。

难忘杜伯华

杜伯华水电站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境内杜布·汗瓦河上,是中国电建集团在巴基斯坦承揽的重要工程,从2005年开工至2017年完全交付,期间历经南亚大地震、恐怖组织袭击、洪水泥石流等多种灾难,施工几经中断,又再次复工,最终优质圆满履约,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2006年,水电基础局与十三局二分局组成联营体承建了杜伯华水电站基础处理专业施工。项目参建者赵克欣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感慨万千,不论是特大洪水围困,还是突遭恐怖袭击避难,他都未曾被吓退,与巴基斯坦兄弟肝胆相照的一幕幕更是仿佛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初到项目营地,赵克欣看到钢筋加固的营地心底直打鼓,05年的大地震将营地的房子都振裂了,后面不可预知的危险想想就发怵,看看身边乐观的同事们,和当地人对中国兄弟热情朴素的笑脸,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着牙,干吧!

工程建设至2007年11月,项目已经完成上游围堰灌浆,眼看就要安装大坝接缝灌浆管了,7号晚上10点,总包紧急发来恐怖袭击通知,要求项目部立即撤离至伊斯兰堡避难。

大家什么也顾不上了,匆忙把项目的重要资料背在身上,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乘大巴车出发了。沿路忠诚的属地警察接力护送,不断安慰他们,虽然赵克欣听不懂乌尔多语,但是能从他们真诚的眼神里读到关心和安心。

更令赵克欣感动得是,他们所走的这条崎岖的道路,就是70年代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270公里的路程,正常也要7、8个小时,他们走走停停,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抵达避难营地,与护送的边防警察依依惜别。

2008年4月,时局稳定后,项目部返场接连完成大坝接缝灌浆管安装、厂区上室交通洞和下平洞灌浆、堰坝和进水口帷幕灌浆,眼看胜利在望,又迎来了特大洪水考验。

赵克欣记得那是2010年7月29日,特大洪水突发,他和同事们被围困在山上整整三天,周边的巴铁村民爬上崎岖的山路给他们送来食物和淡水,直到大使馆和总包的直升飞机前来营救,后来飞机有了紧急任务,赵克欣和留守的同事们在边防警察的保护下,一起步行30公里,整整走了一天一夜,抵达伊斯兰堡北方营救中心。

2012年6月,项目部不惧危难再次进场,完成前期洪灾之后遗留的大坝帷幕灌浆和新增洞室灌浆,以及新增引水洞等协议,2013年底圆满完成全部合同任务。

真情卡西姆

困境吓不倒、脚步不停歇,尽管历经千难万险,水电基础局对巴基斯坦充满感情和希望,接连完成拉瓦大坝项目基础处理工程、赫维利项目123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桩基工程。

追梦的脚步在加速,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是中国电建首个落地大型能源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是巴基斯坦目前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电价最低、发电量最多的绿色环保电站之一。

参建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期间,水电基础局更加重视属地化管理,我们承建的卡西姆电厂卸煤码头海上桩基施工提前两个月完工、展示了公司出色过硬的桩基施工能力,不仅在集团大会战中争得了多项荣誉,更培养了近千名属地劳务和十几位优秀当地管理人员。


提到和当地人的友谊,项目安全总监陈善武就有说不完的故事。2015年8月,水电基础局承建的卡西姆燃煤应急电站桩基工程开工,招聘了300多名当地劳务工人。

陈善武对他们非常友善,教他们说中文、学技术。劳工阿瑟夫第一次领了薪水之后,买来几瓶饮料双手捧着送给陈善武,巴基斯坦水质不好,在他们眼中,瓶装水是非常奢侈的,因为一瓶要50卢比,这几瓶水相当于一天的工资了。

望着他热情的眼神,盛情难却,陈善武只好接过来,把自己带来的清凉油、杯子、毛巾等小礼物送给他和工友们。

谁知道,第二天,阿瑟夫为他带来一块热乎乎的烤羊排,还细心地用锡纸包好了。大部分当地劳工的生活都很拮据,这一定是难得改善生活,自此,陈善武和阿瑟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阿瑟夫在卡西姆也逐渐成长,从劳工、司机到翻译,一直追随水电基础局至今。直到今年防疫期间,阿瑟夫坚决留守在代表处回报“知遇之恩”:“ba bu ling le ; Mr.陈,你  lucky  qiang ge li ok 了。”这一句只有他们两人懂的话,令人温暖了许久。

因为卡西姆结缘的,还有木西、阿里、依撒儿、刘凯等等一大批优秀的“铁瓷”管理人才,和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铁杆劳工兄弟,他们从卡西姆码头、厂外灰场、领事馆馆舍局部扩建到LUCK电站土建C标段,见证了水电基础局专业施工,更奉献了青春、改变了命运、得到了成长。

天路贴心人

中巴友谊历久弥坚,每向前走一步,都是与巴铁兄弟共同前进的一步,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一个个目标,更是少不了他们的鼎力相助。2017年8月起,水电基础局分别承担PKM高速公路项目6标、1标跨路、跨河大桥的桩基础施工。


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贯穿巴国白沙瓦—卡拉奇南北经济大动脉,苏库尔—木尔坦段南起信德省苏库尔,北至旁遮普省经济中心城市木尔坦,全长39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巴基斯坦首条具有智能交通功能的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全线分为7个标段同步建设。

项目负责人林学军对每一个目标节点都深入脑海,萨特莱杰特大桥桩基础采用80吨及50吨履带吊车联合作业,2017年7月3日创造性的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法出色完成了施工任务;2018年2月10日PKM高速公路1标段桩基工程全面提前完工,给全面通车带来“神助攻”,打赢了与中国建筑合作的“第一场胜仗”。

这是被誉为巴基斯坦“天路”的项目,在施工期间非传统形势严峻,项目团队不惧烈烈炎日,在五十多度的高温天气下,披荆斩棘、不畏艰辛取得了好成绩,还多亏了项目部有一位“贴心人”:翻译阿里亚斯。

项目临建初期人手紧张,阿里亚斯除了负责现场翻译,还包揽了行政、后勤、物资采购、劳务管理等等大量的工作;除此之外,他始终“绷着一根安全弦”,一听到不利的安全信息,第一时间通知中国同事防范,用他的话说,中国兄弟漂洋过海来帮我们建设“天路”,无以为报,有困难就找阿里亚斯。

阿里亚斯非常维护项目部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为项目组织好外围关系;初期项目资金紧张,阿里亚斯一家一家跑设备材料供应商,还引荐当地银行前来指导;跑断腿、磨破嘴,拍着胸脯用自己的信誉担保,无论是采购还是租赁,都要“为项目省下每一分钱”。在他“穿针引线”的沟通下,当地供应商对项目加倍信任、慷慨合作,有力助力施工顺利进行。

一个焊接的重要节点,项目上的发电机出了问题需要紧急维修,阿里亚斯不顾危险连夜驱车三个小时接来维修人员缓解了燃眉之急,林学军让他休息一下再工作,他却摆摆手,“一秒也不想停,希望天路快点建成,我还想将来去中国看一看。”

2018年项目顺利完工,林学军要转战孟加拉,临别前问阿里亚斯,为什么对中国兄弟这么掏心掏肺地好,阿里亚斯充满了感激回答道,你们的到来,让我和村里一百多个乡亲有了工作,能养活家人,这条路通了,我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了。

2019年10月,阿里亚斯终于圆梦了,来到中国登上了了神往已久的长城,还收到了老朋友林学军寄来送给孩子的中国服饰,两人相约,下次阿里亚斯来中国,林学军再忙也要回来“尽地主之谊欢迎巴铁兄弟”。

12年一个轮回,水电基础局在巴基斯坦圆满完成36个项目施工;在这期间,形容两国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钢硬”的说法深入人心,中巴友谊早已超越了言辞所能表达的范畴。

我们希望能尽快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打通中国和印度洋的距离,同时也带动巴基斯坦人的经济生活、尽快脱贫。

我们也禁不住和巴铁们一起高喊“巴金博思廷辛大巴!”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